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暑假安全第一课—...
喜迎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主题班会
节能环保 低碳生活主题班会
网络安全教育
向获奖同学学习
同学正在认真上网课
我们是快乐大家庭
  五年二班,男生22人,女生23人,我们是温馨的大家庭!...[详细]
文章内容页
你越催,孩子越慢!对付孩子的磨蹭,聪明的父母这么做
时间: 2019-09-18

好好一聚会,愣是被老母亲们玩成了大型“吐槽会”。

“我家那个熊孩子,真是气死我了,快开学了,作业还有一多半没有写。”

“我闺女也是,你催一下,她写一点,你不催,她不写。”

“我女儿那是整个随她爹,不拖到最后一秒,那是动弹都不会动弹一下的,稳得很。”

……

这一波嫌弃孩子“拖、拉、慢”的画风,让人想起来了那首著名的《妈妈之歌》: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拿外套、戴手套,还有围巾和帽子。”

“要快点,公车已经到了,小心点,给我过来……”

这种连珠炮般的催促,是很多家庭的日常催娃场景,只是,令人气恼的是,家里的那个磨蹭娃,就像中了邪:你越催,他越慢。

是孩子故意拖拉,和家长唱反调,还是我们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网上曾经有个“被动废人群”的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辅导员黄利老师给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实际上是个人自主权的问题。

“人是需要有自我掌控感的,如果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在掌控之内,就会很有安全感,有掌控感和一切井然有序能够给人带来新生力量,会感觉生活饱满而幸福。

而不确定性就是失控,‘被动废’是因为那件事情不是由自己推动,就像你是汽车的主驾驶,但是副驾驶给你踩下了刹车,那辆车并非由自己操控,因此就会失去掌控感,丧失积极性。”

父母催促孩子,实际上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内在成长节奏,让他变得焦虑而没有安全感,失去了对事情的掌控感和积极性。

2

心理学上,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能力掌控快慢节奏的,我们眼里所谓的拖延,对于他们而言,本是一种正常表现。

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陈小春一直催促身后的儿子“快点”,小小春Jasper拿着喇叭奶声奶气地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

对于儿子的“慢”,妈妈应采儿如此回应:“催什么嘛……腿短不是他的错!”

日本精神科医师水岛广子指出,父母不断地说“快一点”,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等特征,也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反应迟缓、缺少责任心等特点,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续否定中失去自信,以及专注力被破坏。

心理学上种现象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的现象。

催孩子也是一样,如果父母只是催催催,孩子可能就会故意唱反调,越催越磨蹭,或者干脆你指东他往西。

当孩子跟不上我们的节奏时,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是孩子太慢,还是我们太快?

有人说,养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你催他,唬他,拉他,扯他都没有用。唯有放慢脚步,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适应蜗牛的步伐,这场散步才有意义。

当父母和孩子在“步调”上出现时差时,该停下来反思调整的是父母。

3

有朋友诉苦说,自己很迷茫,催孩子吧,怕破坏孩子的发育规律,不催吧,又担心孩子这拖拉的习惯长大后演变为拖延症。

其实,朋友是进入了一个育儿误区,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代表我们就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合理引导而已。

身为家长,在以不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这样做。

1.教会孩子认识时间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2岁半到3岁左右,孩子才有了时间观念的模糊意识;到了6岁,大多数孩子仍然不会认识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没有概念;7岁以后,才慢慢有了一点时间概念。

闺蜜从儿子3岁就开始教他认识时间,她特意买了有时针、分针、表针的闹钟,以视觉化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时间的变化和流逝。

在和孩子交流时,她会告诉孩子时间:

“现在是晚上9点,我们要去刷牙了,刷牙时间是3分钟啊,我们要开始计时了哦。

“现在是早晨730分,距离我们出门还有30分钟。

在她日复一日的重复下,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认识时间。

当然了,认识时间不代表就学会了时间管理,它的目的只是让孩子对时间有个更视觉化的认识,让他们知道“5分钟“20分钟“1小时在现实生活中的长度。

2.一次下达一个指令,且要清晰明了

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很难消化太长太复杂的指令。

《不可思议的妈妈》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面对凌乱不堪的房间,叶一茜一遍遍地催促小亮仔:

“快,自己收!”

“快,把这些没用的垃圾全扔了。”

“快去把这些不要的垃圾扔了。”

妈妈的“三连催”,让小亮仔彻底懵圈,他看着桌子上的一片狼藉,为难地看向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弄。”

指令太多,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

给孩子下指令,不宜连珠炮般,而要一步步分解指令,目标清晰地告诉他:

“把纸巾、瓜子皮收到垃圾桶。”

“餐具收到厨房。”

“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

……

3.不催促,把自由还给孩子

我另外一个朋友,是出了名的佛系妈妈,她的理念就是佛系育儿,可是她的两个孩子却超级自律。

别人家都在为孩子做不完暑假作业发愁时,她家孩子却一早就把作业给做完了,找她取经是怎么把孩子养这么好的,她说“不急、不吼、不催促”。

孩子起床慢,那就早喊她10分钟;孩子吃饭慢,那就任她慢;上幼儿园迟到,那就任她迟到……

把自由还给孩子,她享受自由的时候,也要承担自由的代价,比如迟到次数多了,得不到幼儿园的全勤奖励;出门晚了,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场了……

《正面管教》中有个词,叫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过程。当孩子自己认识到拖延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后,自己就会调整节奏,变得快起来。

4

正面管教创始人之一琳·洛特女士,提出过“带着爱放手”的养育理念,其目的是通过放手和把权力交给孩子,应对阻碍我们赋予孩子力量的恐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擦伤的膝盖可以愈合,但挫伤的勇气会持续一生。”

放手,对父母来说并不容易。然而只有父母退出孩子的成长,孩子才有机会真正去掌控自己的人生。于孩子来说,放手的机会越来越多,他的自信和勇气也会日渐增长。

当孩子在参与感中,找到了存在感,有了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掌控感后,内驱力就会被驱动。

这时候,他律就变成了自律,不用催,也会快起来。